(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法治日报报道,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就发出通知要求,“逐步解决依赖患者家属或者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问题,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护士资源不足时,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用配备一定数量、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但时至今日,不少患者家庭仍旧面临着护工费高于自付医药费的窘境;而且,就算付出高额费用也不见得会获得相应服务。
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深有体会,请护工如同拆盲盒:遇到好护工皆大欢喜;万一赶上不专业、不负责的护工,患者非但得不到良好护理,甚至还产生不少纠纷。此外,护工费已成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市场化的护工费用,通常在一天两三百元甚至更高。据报道,近日一位北京市民“在几家医院辗转住院大概70天,经过医保报销后自付医药费1万多元,而护工费比医疗费还高,支付了1.7万余元”。高额护工费和部分护工专业素养差叠加,成为护工行业的一大痛点。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目前的主流家庭结构而言,一对夫妻要奉养四名左右的老人,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癌症、心血管病、中风、肢体残障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患者的护理都牵扯巨大的精力,子女一边要照顾家人,一边还要工作,实在不堪重负。请护工是必然的,但请来的护工不必然靠谱。他们可能昨天还从事跟护理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今天就已经在医院上岗,所谓岗前培训往往是走过场。护工行业广泛存在护理能力不足、专业素养差的问题,暴露出入职门槛低、培训不规范等漏洞,严重的还有涉嫌虐待等情况。
近年来,也有一些地方探索破局之道。比如福建省2022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所谓“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事实上,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且医疗机构有培训医疗护理员的责任。由此可见,用专业医疗护理员替代普通护工,是大势所趋,是民之所盼,更是医疗机构应该牵头办成的实事。
护工行业不能总是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应该培养更多经过专业培训、有严格管理、责权利明确的医疗护理员上岗。曾有专家建议设立分级护士制度,让注册护士从事更专业的医疗相关工作,护理员则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同时,强化对公立医院床护比的考核,形成刚性约束。白衣天使很辛苦,更需要设置能够辅助他们的岗位,找到合格的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这样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毕竟不合格的护工无法帮助患者身心康复,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有可能带来诸如院感等潜在风险。
加快医疗护理员制度落地,全国推广“无陪护”病房,除了医疗机构牵头,还要医保政策兜底、财政投入支持,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不过就算日拱一卒,也必须前行。(记者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