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经济 凉资源变现热产业

来源:兰州日报   2023-07-12 09:14:31

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资料图】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这首《夏夜追凉》,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

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10日,兰州市区22~36℃;当天,皋兰县18~34℃,榆中县17~31℃,永登县16~30℃,郊县一些景区或民宿的气温则更凉爽,如榆中马衔山下的马坡乡哈班岔村晚上睡觉还得盖着厚棉被。

7月来,持续的高温天气,激发了城市居民对凉爽的渴求,想着法儿觅凉追凉,避暑游自然受到追捧。尤其周末,城里人纷纷登高避暑、田园纳凉、景区游乐,住民宿、吃农家饭、赏山间景,也炒热了近郊县区和乡间的“避暑经济”……

为天然的荫凉“插翅膀”。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市自然资源丰富。位于永登县境内的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是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位于榆中县的兴隆山公园,东峰“兴隆”海拔2400米,西峰“栖云”海拔2500米,二峰间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位于七里河区的石佛沟风景区,凉爽适宜,遍山树木花草,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兰州市家喻户晓的夏日避暑胜地。

近年来,我市以这些资源区为圆心,持续探索新路子,通过业态创新、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维度激发文旅消费,用好绿水青山,在供给侧开发避暑旅游,打开绿色发展空间。

为农田里的“特产”连“Wifi”。

盛夏时节,行至兰州市的八个县区,随到一处避暑纳凉之地,便有热情的东家招呼客人坐到农家乐里,品尝甘甜的瓜果,享用地道的农家菜、农家饭。眼下,我市一处处的近郊游“网红打卡地”,成为雨后春笋般的“小洞天”,为兰州的旅游经济链上了“Wifi”线。

来自市文旅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24个、市级旅游示范村38个、市级旅游示范镇1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非A级景区53家。

在兰州的避暑经济中,迎风招展的五朵“金花”——百合花、桃花、玫瑰、牡丹、梨花已被延链升华,融入避暑旅游要素:七里河区百合花绽放的夏季,一拨又一拨游客乐游天下百合第一村——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的百合谷,催生了花卉主题旅游小镇游客盈门的喜庆景象。安宁区的桃花会,成为萦绕在老兰州人心中的淡淡乡愁,如今,仁寿山下桃林中的“9号院”“寿山大院”等连片大院,成为升级版的避暑纳凉农家乐。永登县的苦水玫瑰,被制作成为天然食用香料,热销北上广深,如今永登县延长产业链,发展避暑经济,正在逐步打造玫瑰园里的浪漫之旅。榆中县的牡丹,唱响了花卉经济的旦角,依托牡丹资源的山庄、田园综合体拔地而起。皋兰县的什川梨花,年年春天、夏季都与游人有个约会,赏花、纳凉,游人如织,古梨园里的一碗农家饭,为众乡亲传输来实打实的农家乐收入。

乡亲们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本土的名优特产,与旅游、避暑要素有机融合,成为了乡亲们家门前致富的新路子。

趋热的避暑经济启示: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财富,做足、做好山水文章,就能为绿色发展打开空间。

诚然,发展“避暑经济”,不能光靠“老天赏饭吃”,还要做好“游”的文章。兰州的“避暑经济”尚在起步阶段,多以静态观光、品农家饭为主,离沉浸式复合度假康养阶段尚有很大差距。

专家支招,打造兰州“避暑经济”品牌。

“兰州在供给侧开发避暑市场可谓一种新思路,这就要求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消费、沉浸式、可参与性的文旅产品,此举有利于促进‘强省会’战略的实施。”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把多勋教授坦言。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海桢建言,兰州市可结合市域内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文旅融合振兴乡村样板村的建设成就,加快不同类型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游客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接待体系,应对避暑旅游高峰。

来自市文旅局的一组数据,为乡亲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十四五”时期,我市要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文化旅游人次、收入翻一番,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速达到21%,实现旅游总收入1100亿元,年均增速22%以上。

我们期待,兰州在探索提升“避暑经济”之路上,创新体验项目,延长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做热旅游消费,打造出响亮的兰州“避暑经济”品牌,把凉资源变现热产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旭永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