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合盛硅业(603260SH,股价71.62元,市值846.7亿元)董事长罗立国表示:“甘泉堡(项目)6月份试车,原则上7月份,最迟8月份就出产品。”
8月1日,记者致电合盛硅业证券部,确认甘泉堡项目20万吨多晶硅产能是否下个月投产。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预计是这样的。”那么这20万吨产能是一次性释放,还是先释放少量产能,该工作人员表示:“预计年底前会把产能全部都释放。”
【资料图】
要知道,多晶硅刚刚经历一轮大跌。此情此景,不少企业选择推迟投产,比如东立、宝丰、上机。
据CPIA统计,2022年中国全年多晶硅产量为82.7万吨。2022年末,“硅料一哥”通威股份(600438SH,股价34.58元,市值1556.78亿元)产能为26万吨。如今,合盛硅业20万吨多晶硅产能将要入场,硅料价格扛得住吗?
合盛、东立、宝丰等动向受关注
根据Wind数据,2023年2月,国产硅料价格为245元/千克,至2023年5月已降至133元/千克,6月又进一步降至68元/千克。
价格的下跌,导致多家多晶硅厂商停产检修以及新项目推迟投产。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6月21日发布的数据,当周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6.30万元至6.8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6.64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8.29%。
硅业分会称,当周硅料市场缩窄跌幅。按当前复投料价格计算,已经跌破企业平均生产成本,检修停产的情况仍在延续。供应方面,东立、宝丰、上机等项目推迟投产,使得短期供应过剩的预期有所缓解。截至当周,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其中3家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停产检修,复产时间有待确定。
而硅料价格的下跌,很大程度上与库存高企有关。随着近几周的消化,硅料库存水平有所降低。上海有色网光伏分析师史真伟对记者表示:“6月底、7月初,行业(硅料)库存都超过10万吨,接近13万吨。至7月下旬已降至4万吨。”
那么,如合盛硅业这样新入局者产能陆续投产,是否会对硅料价格带来影响?史真伟表示:“现在大家比较关注合盛、东立、宝丰以及上机。但今年下半年本来就有很多投产,比如大全的内蒙古二期,通威的乐山三期,这些影响都蛮大的。不过,通威、大全这些之前行业已经有过预期。而合盛这些厂商的动向,尤为受到行业关注。”
问题在于,合盛硅业、东立、宝丰这些都是新入局者,其产品还未受到市场检验。良品率、质量可靠性都需要真正投产后才知道。
某头部硅料厂商方面对记者表示:“根据硅业分会调研,目前多晶硅整体库存向下转移,前期积压部分基本消化殆尽。自5月以来,多晶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为避免经营风险,行业部分新产能选择延迟投产。自7月以来,行业新产能投放并未对多晶硅环节供需关系产生明显的边际影响,后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硅料降得猛,成本竞争是关键
快速下跌的硅料,逼近成本线的价格,使得硅料厂商的成本竞争成为关键。值得一提的是,“硅料一哥”通威股份已经开始向上游工业硅拓展。
2023年5月,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改委在内蒙古政务服务网上发布了关于“内蒙古通威绿色基材有限公司风光耦合绿电制硅一体化项目”备案的信息。总投资额48亿元,建设30万吨工业硅。预计2024年12月竣工。一期投资17亿元,占地576.2亩,亩均投资291.4万元,主要建设年产12万吨绿色硅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而内蒙古通威绿色基材有限公司唯一股东,正是通威股份子公司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
通威股份拓展工业硅业务,或许正出于成本竞争考虑。这是因为多晶硅最重要的原料就是工业硅。
根据头豹研究院研报,2021年中国多晶硅生产主要成本分为能源动力、原材料成本,分别占生产成本的37%和35%。其中,原材料成本主要为工业硅。
“硅料一哥”通威股份向上游拓展,工业硅龙头合盛硅业则向下游扩张,生产多晶硅。
合盛硅业在2022年年报监管工作函回复公告中表示,从成本端来看,生产多晶硅的成本中原材料占比在40%以上,主要以工业硅和三氯氢硅为主,公司作为工业硅巨头,能通过原材料自供实现大幅降本。而生产多晶硅的第二大核心成本是电力成本,占比约25%,公司建设基地位于新疆,并且本身还具备电厂能自供一部分的电力,因此公司生产多晶硅的整体成本优势相对其他的多晶硅企业会尤为显著。
合盛硅业20万吨产能之所以受到业内关注,原因在于其低电价优势与工业硅成本优势。史真伟表示:“合盛电价优势、成本优势都很明显,如果真的预期投产且质量达标,将会对市场加速洗牌,加剧市场价格竞争。”
抢人才:某厂商产线班长月薪两万
20万吨产能从无到有的建设并非易事,仅仅是成熟产业工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成本。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硅料行业新玩家在西部招聘,产线班长一个月工资就高达两万,还是生产工。”
其进一步解释:“硅料生产工程师有点像厨师,不是同样的原料按照固定的配方,就能生产出来好硅料,很多都是靠工程师自己的经验。”
硅业分会也关注到硅料工程师紧缺问题。其于7月31日发布《关于加强硅冶炼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调研函》,该调研函认为,为了解决我国硅冶炼技能人才不足的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硅业分会联合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共同启动硅冶炼技能人才国家标准研发工作,进而推动硅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有序开展。
相较于传统硅料厂商拥有大量富有经验的硅料生产工程师,合盛硅业这些新势力从零开始,对产线工程师的需求或将更加紧迫。
关于硅料冶炼人才是否紧缺,合盛硅业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其为证券部员工,人资这一块没有特别具体的数据。
目前,光伏下游厂商主要采购通威、大全等传统硅料厂商,若新入局者产能陆续投产,是否对行业格局带来影响呢?上述头部硅料厂商表示:“随着多晶硅供给增加,下游客户采买多晶硅时更倾向于关注原材料品质的稳定性,产品性价比,以及供应商服务响应速度等。头部多晶硅生产企业凭借更优秀的成本管控能力,更稳定的产品质量,更成熟的采销体系,将有望获得更多客户青睐。”
由此可见,多晶硅厂商之间,不仅是产能之争,更是质量之争。
巨额资金投入,成败在此一举?
合盛硅业不仅有即将投产的的20万吨多晶硅产能,其2023年4月又启动了20万吨多晶硅项目,产能共计40万吨。若全部达产,并销往各大下游厂商,合盛硅业将跻身一线多晶硅厂商。但若产品质量、良品率爬坡、产品销售未达预期,合盛硅业或将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
自2022年2月推出甘泉堡项目(20万吨多晶硅)后,合盛硅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连续下降。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净流出17.55亿元、20.36亿元、42.08亿元和41.48亿元。2023年一季度,净流出达57.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流出,经营性现金流也开始净流出。2022年四季度,合盛硅业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3.17亿元;2023年一季度又净流出12.65亿元。
这意味着,这半年合盛硅业主业难以为其拓展多晶硅业务“造血”,需要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筹集资金。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合盛硅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分别为27.00亿元、53.73亿元、31.64亿元、76.43亿元。2023年一季度,合盛硅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更是高达84.24亿元。
持续的债权融资,也令合盛硅业资产负债率持续提升。2022年一季度,合盛硅业资产负债率为34.20%,至2023年一季度已升至51.78%。
那么,硅料行业已经过剩,合盛硅业为何坚持“下注”?其押注的方向在于N型。在年报监管工作函回复中,合盛硅业表示:“公司下游拓展的光伏材料应用方向为N型电池,N型电池预计成为未来主流,具备较大市场空间。因此,公司光伏材料投产后产能过剩风险较小。”
一位光伏组件行业厂商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N型高纯料,要求高,现在拥有的很少。而P型料肯定产能过剩。”
不过,史真伟认为:“N型硅料供应不存在瓶颈。根据今年整体扩产情况,到年底N型硅料也是够的。除了一些小厂达不到(N型硅料)的标准,基本上一线、二线厂商都能达到标准。所以说,它(N型硅料)仍然存在过剩可能。”
合盛硅业押注N型硅料能否避免产能过剩,还需要时间来检验。